第三章 家長的生活狀況

3.1 個人資料

被訪家長2以女性佔多,佔總數的六成四(64.1%),男性則佔三成六(35.9%)。被訪家長平均年齡為45歲,超過九成(93.2%)被訪家長年齡介乎35至54歲,近五成(49.3%)介乎35至44歲,55歲或以上的只佔百分之五(4.8%)。被訪家長配偶年齡平均為46歲,年齡分佈與被訪家長相約,超過九成(92.4%)年齡介乎35至54歲,當中介乎45至54歲的稍多,約佔被訪家長總人數五成(49.3%),反映被訪家長較其配偶稍年輕(見表3.1.1)。

被訪家長的學歷分佈主要集中在小學至高中之間(見表3.1.1),分別為:小學或以下的佔三成(30.4%);初中的佔三成半(35.3%)及高中的也約佔三成(27.1%);就讀至大專/大學程度的只有半成(5.1%)。同樣,被訪家長配偶的學歷與被訪家長相約,都是介乎小學至高中之間;不過,當中以小學或以下程度的稍多,佔三成七(37.1%);就讀至初中(33.6%)或高中(22.3%)的配偶都略少於被訪家長本人。宗教方面,約三成(28.6%)被訪家長表示自己沒有宗教信仰;拜祖先和信奉佛教的被訪家長分別約佔兩成半(分別為24.3%及23.9%);至於拜土地/觀音/天后等的被訪家長約佔一成(11.5%);而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被訪家長明顯比被訪的中學生少(見表2.1.1),分別只有2.9%及2.0%(見表3.1.1)。

此外,約八成半(84.5%)被訪家長是正式結婚的,不過也有一成(10.1%)的被訪家長已與配偶分居、離婚或喪偶,換言之澳門家庭中可能至少有一成的單親家庭存在。另外,七成(70.8%)被訪家長於中國內地出生,其次約兩成半(23.3%)出生於澳門。居澳年期方面,被訪家長平均在澳居住二十六年;居住澳門少於十年的佔5.1%;十一至二十年的佔31.5%,二十一至三十年的佔37.3%;四十一至五十年的佔14.5%,反映來自新移民家庭的學生佔學生人口的比例並不十分高(見表3.1.1)。


2 被訪者中1.6%是監護人。

此外,絕大部分被訪家長(分別是96.1%及85.2%)與子女及配偶同住;至於與非直屬親人或朋友同住的也有4.7%(見表3.1.1)。

家庭收入方面,被訪家庭平均每月總收入(以澳門元計算)的差距甚廣(見表3.1.1)。最低月入$0至$2,999的佔8.7%;月入$3,000至$4,999的佔20.3%;月入$5,000至$6,999的佔16.9%;隨後$7,000至$8,999的佔14.7%;$9,000至$10,999的佔10.1%;月入$11,000至$14,999的佔11.7%;12.7%家庭月入$15,000至$29,999;月入$30,000或以上的家庭佔5%。由此可見,月入只在$2,999或以下與月入$30,000或以上的都有一定的人數,可見澳門社會的貧富差距頗大。並且,約有一半(45.9%)被訪家庭平均每月總收入3低於$6,999。而表示在被訪前三個月內有經濟困難的佔四成四(43.9%);領取政府救濟金的佔一成(9.6%)(見表3.1.1)。


3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2002年第二季(約等於訪問期間)個人月入中位數為$4,575。

表3.1.1 個人資料

3.2 心理狀態

3.2.1 通常遇到的問題

整體來說被訪家長通常遇到的問題較多在工作上和家庭收入不穩定的問題上(見表3.2.1.1)。經常遇到「家庭收入不穩定」的被訪者佔近兩成(18.4%),頗多或間中的也佔三成半(34.6%);此外,經常遇到「工作上的問題」的佔百分之八點六(8.6%),頗多或間中遇到「工作上的問題」的佔四成半(44.1%),而經常遇到「失業/待業/求職等」問題的亦超過一成(11.2%);其次是有關健康的問題,在被訪前三個月內,間中甚至經常遇到「健康欠佳」佔近五成(48.9%);然而,八成半以上被訪家長表示沒有或很少遇到「受人歧視」(87.1%)和「不適應生活環境」(89.1%);至於在家人關係方面,超過六成半被訪家長認為自己很少或沒有「與配偶關係欠佳」(65.2%)及「與子女關係欠佳」(66.7%)。

表3.2.1.1 被訪家長被訪前三個月內通常遇到的問題

3.2.2 壓力

被訪家長感到壓力的情況與各項通常遇到的問題有顯著正面的關係;即是當遇到的問題越大時,壓力感亦越大(見表3.2.2.1)。與「壓力感」有較強關係的是「工作上的問題」和「家庭收入不穩定」,關係可算是中等(相關系數分別是.34及.33);此外,「與配偶關係欠佳」、「健康欠佳」、「失業/待業/求職等」及「與子女關係欠佳」等問題與「壓力感」也有一定的關係(相關系數為.21至.26);而其他問題則與「壓力感」的關係較低(相關系數就低於.20),然而,以上各項問題與壓力的關係普遍比中學生強(見表2.3.2.1),反映被訪家長較容易感到壓力。

表3.2.2.1壓力與通常遇到的問題之關係

3.3 家庭

3.3.1外地留宿

有關父母在外地留宿的情況,結果顯示,一般父母也不多在外地留宿,只是父親在外地留宿的情況比母親多(見表3.3.1.1)。被訪家庭中,八成(80.2%)父親及約九成半(93.5%)母親也很少甚至沒有在外地留宿。然而,約一成(9.8%)父親經常或頗多在外地留宿,母親同類情況的就只有1.7%,反映在晚間留守在家中照顧家人方面,母親擔當了主要的角色。

表3.3.1.1被訪父母回應他們在外地留宿情況

3.3.2 親子傾談時間

四成(41.5%)被訪家長表示他們經常或頗多時候與子女傾談;但也有接近兩成(18.1%)表示很少與子女傾談;甚至2.0%被訪家長表示沒有與子女傾談(見表3.3.2.1)。

表3.3.2.1被訪父母回應親子傾談的時間

3.3.3親子傾談時間與子女通常遇到的問題之關係

當我們把家長回應他們與子女傾談的時間的多寡,與子女回應他們通常遇到困難的情況作出分析,就發現親子傾談時間與各項子女通常遇到的問題有顯著的負面關係;即是當家長越多與子女傾談,子女遇到問題的情況就越少(見表3.3.3.1)。與「親子傾談時間」有較強關係的是「與家人關係欠佳」,但關係只屬一般(相關值=-.28);其次是「父母互相吵架」和「家庭經濟收入不穩定」,反映夫妻關係和家庭經濟狀況與親子溝通也有一定的關連(相關值分別是-.19及-.17);至於「與有不良行為朋友交往」和「男女感情問題」也與「親子傾談時間」有輕微的關連(相關值=-.15);而其他的問題與「親子傾談時間」的相關值皆低於-.12。

表3.3.3.1親子傾談時間與子女通常遇到的問題之關係

3.3.4日常親子活動

約八成被訪家長與子女在一起的時候是一起吃飯(87.9%)和看電視(73.7%);其次約四成的會「交代家事/其他事情」(44.1%)或「各自做自己的事」(36.6%);至於「與子女一起解決問題」及「探訪親友」的,亦超過三成(分別為33.1%及31.2%)。相對地,較少被訪家長會「與子女分享感受或給予情緒支持」(27.3%),「幫助子女溫習或教子女做功課」(24.0%),和一起「進行康樂或消閒活動」(23.0%),與子女一起學習技能者更少,只有4.2%(見表3.3.4.1)。

表3.3.4.1與子女在一起時通常會做什麼

3.4 子女問題

3.4.1擔憂子女方面

看來,一般家長最為擔心子女的,都是在學業和結交壞朋友上(見表3.4.1.1)。從調查所得,超過八成的被訪家長擔心子女「學業成績差」和「結交壞朋友」(分別佔83.5%,82.3%);此外,擔心子女「身體健康差」和「有不良習慣」的,也分別佔近六成(58.6%)及五成(47.8%);其餘的還有擔心「將來找不到工作」,「違法/犯案」和「不懂待人處事的技巧」等,也分別佔近四成(37.4%,36.4%及36.4%);可是只有百分之三(3.0%)家長擔心子女「不適應澳門的生活」,這與有近百分之三被訪中學生居澳只有三年或以下相當吻合(見表2.1.1)。

表3.4.1.1最擔心子女什麼

3.4.2影響子女成長的因素

在被訪家長眼中最影響子女成長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學業成績」(55.7%)「家庭生活」(44.0%)「子女自己的性格」(41.1%)及「社會經濟環境」(39.0%)當中以學業最受關注,約五成半的家長認為這樣是最影響子女成長的因素;另外也有三成被訪家長認為「子女的朋輩關係」(32.6%)和澳門的「賭博事業」(29.0%)會影響其子女的成長(見表3.4.2.1)。

表3.4.2.1覺得哪些因素最影響子女的成長

3.4.3政府或民間團體最應增加哪些服務

與上文有超過半數的被訪家長關心子女學業的數據相吻合,有六成二(62.4%)被訪家長認為有需要增加「學業輔導」服務。其他較顯著需要增加的服務計有:「就業輔導」(48.4%),「康體活動」(45.3%),提供「進修機會予離校人士」(40.7%),「社區中心」(34.6%),「社會服務的宣傳」(34.0%),加強「警務人員的巡邏」(32.8%),及「游泳池、體育場地」(31.8%)。值得留意的是,約三成半(34.0%)的被訪家長都認為需要加強社會服務方面的宣傳,可見家長很想知道社會上有什麼社會服務,或想加深對這些服務的認識,藉以更可善用資源(見表3.4.3.1)。

表3.4.3.1認為政府或民間團體最應該增加哪些服務來幫助青少年人

3.5 社區活動

3.5.1最希望從政府或民間團體活動得到的東西

約有一半(49.9%)的被訪家長表示,如有時間參加政府或民間團體所舉辦的活動,他們最想「改善子女學業成績」,此外,也有三至四成被訪家長想藉此「學習管教子女」(41.4%)、「提高就業機會」(34.7%)、「學習知識及技能」(32.2%),和得到「經濟援助」(31.9%);另外一成(10.3%)的被訪家長希望得到「分享感受或情緒支持」;被訪家長較少期望從參與活動中「發展自己的領導才能」(8.9%),及「了解社區事務」(7.8%);此外,約有3.1%被訪家長想「適應澳門的生活」(見表3.5.1.1),這與擔心子女不能適應澳門生活的情況相約(3%,見表3.4.1.1)。

表3.5.1.1最希望從政府或民間團體活動得到的東西

3.6 求助方法

3.6.1如遇上問題會向誰求助

雖然有八成半(85.2%)被訪家長與配偶居住(見表3.1.1),但只有約六成(59.9%)在遇到問題時會向「配偶」求助,其次有四成(40.5%)家長會「獨自解決」,找「朋友」或「兄弟姊妹」幫助的則超過三成半(分別為37.8%及35.4%)。約兩成家長表示會向「子女」(23.6%)或「其他親人」(20.8%)求助。至於會向「社工」求助的就佔5.3%(見表3.6.1.1)。

表3.6.1.1如遇上問題會向誰求助

3.6.2曾否向社工求助

當被問及有沒有尋求社工幫助的經驗時,超過九成(92.1%)被訪家長在被訪前三個月內沒有向社工尋求幫助,只有1.3%曾在被訪前三個月內頗多或經常找社工幫忙(見表3.6.2.1)。

表3.6.2.1被訪前三個月內向社工尋求幫助

3.6.3覺得社工能幫助解決哪些問題

相比中學生,被訪家長就更少認同社工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超過四分一家長「覺得社工幫不了許多」(27.6%,見表3.6.3.1),而且,近半數被訪家長(45.6%)「不知道社工可提供什麼服務」,遠超過學生的回應(註:中學生回應他們「不知道社工可提供什麼服務」有18.3%),這反映被訪家長對社工的認識比子女更少,或更認為社工無助於解決自己的問題。

雖然如此,也有兩成被訪家長認為社工可幫助自己處理「壓力或焦慮」(20.8%)和「情緒或脾氣」(19.5%),改善「就業」情況(17.5%)和「與家人相處技巧」(16.1%)。但是,只有不足一成的被訪家長覺得社工能幫助自己「提升獨立處事,的信心」(9.9%)「適應生活的轉變」(9.3%),和處理「個人財政問題」(7.9%)(見表3.6.3.1)。

表3.6.3.1覺得社工能幫助解決哪方面的問題

3.7 家長及其子女回應的比較

3.7.1家庭經濟困難及接受救濟金

在同一被訪家庭樣本中,父母/監護人與子女在家庭經濟方面的理解並不一致(見表3.7.1.1)。四成四(43.9%)被訪父母/監護人表示家庭在被訪前三個月內曾遇到經濟困難,反映被訪家庭有一定的經濟壓力;然而,只有四成(39.4%)子女表示家庭有經濟困難,反映兩者看法存在著差異,或部份子女未能了解其家庭的經濟環境。

至於領取政府救濟金方面,兩者的回應相約。差不多一成(9.7%)的被訪家長表示其家庭有領取政府救濟金,與百分之十一點五子女(11.5%)承認有接受政府救濟金的情況接近(見表3.7.1.1)。

表3.7.1.1被訪前三個月內有家庭經濟困難或接受政府救濟金

3.7.2「親子傾談時間」與「父母在外地留宿」情況

透過被訪子女與被訪家長的配對分析(即每個被訪者的回應配對他/她的家長的回應)發現父母與子女對「親子之間傾談時間」的看法是不一致。超過兩成半(26.5%)的父母表示他們經常與子女傾談,然而他們的子女只有3.6%表示經常與父母傾談,相反近一半(49.0%)子女表示很少或沒有與父母傾談(見表3.7.2.1),差異反映了子女渴望得到的親子溝通,遠超過父母認為已滿足了子女的期望。

此外,父親與子女對「父親在外地留宿」的看法,及母親與子女對「母親在外地留宿」的看法也不一致。對於父母經常或頗多在外地留宿的家庭來說,子女覺得父母沒在家留宿的情況遠超過父母自覺。例如5.3%父親認為自己經常或頗多在外地留宿,但認為父親經常或頗多在外地留宿的子女卻有7.8%;類似的情況亦發生在母親身上。1.3%母親認為自己經常或頗多在外地留宿,然而認為母親經常或頗多在外地留宿的子女卻有2.6%(見表3.7.2.1)。

表3.7.2.1有關「親子傾談時間」及「父母在外地留宿」家長與子女回應的差別及分佈情況

3.8 總結

本研究訪問了超過2,400名中學生家長,問卷範圍涵蓋「心理狀況」、「家庭」和「子女問題」等方面。問卷亦涉及家長在遇到問題時的求助方法。

被訪家長的學歷偏低,中三或以下程度約佔七成,其配偶的學歷相約。婚姻狀況方面,約一成被訪家長已與配偶分居、離婚或喪偶,代表澳門家庭中約有一成是單親家庭。此外,雖然只有約兩成半家長在澳門出生,但居澳年期少於十年的亦只得5.1%,換句話說,被訪家長中新移民家庭的比例並不高。

經濟方面,澳門家庭收入差距很大,家庭收入每月七千元以下的佔了半數,但亦有半成家庭月入三萬元以上。四成被訪家長表示近來有經濟困難,故經濟狀況自然成為家長的共同關注項目。

3.8.1個人心理狀況

被訪家長感到壓力的來源都與「工作」和「收入」有關,欠佳的配偶關係和健康問題次之,整體上家長日常遇到的問題並不特別多。

3.8.2家庭

大部份家長晚上大都能留在家中陪伴子女。不過,雖然有不少家長表示自己頗多與子女傾談,但持相同看法的子女明顯較少,可見家長仍需注意子女的感受,多與子女傾談。本研究亦發現家長越多與子女傾談,子女遇到問題的情況就越少。

雖然大多數家長都頗多與子女一起,但他們大多只是與子女一起吃飯和看電視;相反,會與子女分享感受或給予子女情緒支持的並不多(不足三成),這與上述子女覺得父母很少與自己傾談的結果吻合。

3.8.3子女問題

八成以上的家長最擔憂子女的「學業成績」及「結交壞朋友」兩方面。學業成績也是最多家長認為最能影響子女成長的因素。這看法同時反映在家長認為有需要增加的服務上。有六成家長認為,政府或民間團體最應該提供多些學業輔導予青少年。與此同時,一半家長認為參加這些活動的首要目的是「改善子女學習成績」。雖然家長在子女問題上的表現極為一致,但研究結果反映了家長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較側重於學業,忽略了照顧其他方面的發展。

3.8.4求助方法

當遇到問題時,六成家長表示會向「配偶」求助。表示會向社工求助的只約半成。如同青少年,家長對社工提供的服務也所知不多,有四成以上的家長表示不知道社工可以提供甚麼服務。